集梆子清越声腔,扬戏曲传统精粹。9月28日,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开幕,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应邀参加开幕式和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院团座谈会。
梆子声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板腔体戏曲艺术,发端于黄土高原的秦腔,一路东行,衍生出了20多个地方剧种。据了解,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是国内首次以声腔为依据开展的剧目展演,全国梆子声腔21个剧种的31台优秀剧目和1台折子戏专场在接下来的20多天时间里轮番亮相。10月11日,内乡宛梆将赴石家庄市演出,尽展宛梆艺术风采。此次展演活动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主办,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承办。
宛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明末清初陕西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与当地民歌小调融合而成的珍稀剧种,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宛梆作为一个戏曲种类有其独特性,特别是女声唱腔中的高八度花腔犹如鸟鸣,堪称中华一绝。早先人们称它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宛,建国后定名为“宛梆”。
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目前国内仅存唯一的宛梆剧种专业展演和研究、交流单位,多年来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演出场点除本县外,还辐射到周边县市500多个乡村,两个演出队年演出800余场,受众近百万人次,成为保护、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典范,获得了“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其优秀剧目先后荣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金奖、河南省第二届、第三届县(区)级戏剧大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对“宛梆现象”进行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2006年宛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更是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河南省委、省政府及南阳市委、市政府分别将抢救和保护宛梆等稀有剧种列入《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和《南阳市建设文化名市规划纲要(2005—2020年)》;内乡县委、县政府专门制订下发了《保护宛梆艺术开展文化惠民工作的意见》,在逐年加大宛梆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又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年购买宛梆演出服务300场。并在城区中心位置征地近20亩,投资建设新的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一期建设的主体综合楼已于2011年投入使用。2014年在省文化厅的重视支持下,又向上争取宛梆艺术传习馆项目资金2100万元,其中中央扶持投入60%即1260万元,这也是河南省唯一获中央专项支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目前宛梆艺术传习馆主体已完工。同时还积极协调,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依托宛梆建立了“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从而把宛梆艺术人才的制度化、规范化培养纳入了国家职业教育范围,使宛梆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