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小学的大部分时间都和父母在一起,对世界的认知首先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因此,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如此,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宛梆人的孩子在襁褓中就跟着妈妈融入剧团的排戏、演戏环境中,妈妈有空了给孩子喂口奶,没空就放在童车里,哪位不上场时就提溜出来抱抱,上场时再转到下一个人手里。因此,这种带娃方式被宛梆人戏称为“散养”,而宛梆散养出来的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娇惯、不任性、自强自立。
从小看着父母工作的忙碌与辛苦,孩子们在无形中受到影响,似乎比别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懂事。听话、省心是宛梆孩子的最大特点,我楼下的一对小夫妻,两人都在宛梆上班,两个孩子,大宝上小学三年级,小宝不满周岁,双方家里都抽不出人手来帮忙,小宝就跟着父母在剧团散养,非常可爱,不哭不闹,大家都争着抱。大宝已通过了剧团的散养期,进入遥控监管阶段,两人在团里排戏时,放学就把大宝接回家,外出演出时就把大宝寄存在托教,在这儿不得不说是托教帮他们解决了大难题,要不,他们演出时往往很晚才到家,有时一连几天回不来那可真就没办法了!一到双休日就能看出这大宝的不一样了,一个人在家做作业,自己做饭自己吃,通过电话与父母沟通学习情况,作业完成就背书,背完书就看其他书籍,有时父母会增加点学习内容,大宝也会欣然接受,如果父母没让看电视,她绝不会偷偷打开电视,更不会偷偷玩游戏。你说省心不省心?到了晚上,大宝自己早早的洗漱完毕上床睡觉,等夫妻俩十二点多带着二宝到家时,大宝早已进入了梦乡,每每双休日的第一天大宝就把作业做完,第二天高兴地跟着父母照看二宝,还特会逗二宝玩儿。大宝的懂事让小夫妻既心疼又欣慰,更可喜的是这大宝学习还非常好。邻居们都不明白这夫妻俩是咋带俩娃儿的?别说邻居不明白,就是搁我身上,我也真没这本事,放眼皮子底下都管不住,别说这种远程监管了!但人家宛梆的孩子就是这么“牛”,也许是经历过剧团式的散养,把孩子锻炼成了这种特殊的能力。夸起小夫妻会教育孩子时,他们往往会说丢大出来的孩子,皮实。
这岂止是皮实,这是一种从小养成能受益一生的高贵品质,这种品质可不是一般孩子能学得到的。
团里导演的两个孩子,也是这种方式养大的,大的是个女孩,硕士毕业正攻读博士,经常出国交流讲学,小的是个男孩在读硕士,正备考博士,小家伙向他爸表示一定要把能上的学全部上完。
提起两个孩子的优秀时,导演自豪地说:“我就没管过,他们自己知道上进,可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好吧?他俩都是在宛梆院里长大,经常看着大人们一忙起来就把孩子丢在一边的情景,就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俩孩子都是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即便是热腾腾的饭菜端到面前,也要等完成作业再吃。早上起床不用叫,闹钟一响自己乖乖穿衣起床,吃了饭就往学校跑。”小小的年纪就有那么强的自律意识,着实让人羡慕。
这俩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进取心强,姑娘性格活波开朗,学的是汉语言专业,在英语大赛和文体活动方面都表现出过人的能力。国家在选拔一批外教人员时,她被选送到韩国孔子学院支教三年,支教结束韩方要留她到外国语大学任教,但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因为她说自己是祖国培养出来的应当为国效力。
提起俩孩子考研的刻苦程度,导演至今还心疼不已:“女儿在图书室学习,屁股都坐烂了,衬个软垫子继续学,儿子考研前发着高烧带着方便面硬是在图书室钻了一星期,直到考试结束才去看病。”这就是家长们常挂在嘴边的“人家的孩子”,真的是太让人佩服了!也不知道他们身上有一股什么力量在推着他们不停地往前走,是坚强的意志?是惊人的毅力?还是有些人所说的命运安排?但大家议论起来的结论是:还得归功于小时候跟着父母在剧团环境里养成的良好品质。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娇贵不能吃苦,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自我缺乏责任心,可宛梆的孩子也是现在的孩子呀?
同样,乐队一位琴师的孩子也非常优秀,从小听话、省心,有奋斗目标,从不让大人督促学习,一路畅通无阻地考上研究生,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把省下来的工资打进父母卡里,谁能说这位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不知道回报?
今年,服装师的女儿以高分考入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这孩子也是亲戚朋友们教育自家孩子时常夸的榜样,除了学习好还知道心疼父母,只要回到家里,就会把所有的家务活全包了,而且能把该做的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怎么样?这就是宛梆的孩子。
为人父母人人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就想尽办法创造条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宛梆的孩子在自然条件下成长,却能不断地通过马拉松式的阶梯考试,进入高等学府读硕、读博,归结起来还真得益于从小在剧团环境中的锻炼,把根儿扎得正、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