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哼唱宛梆。儿时的记忆里充满了宛梆的旋律,看戏是年少时最快乐的事情,每当宛梆的九腔十八调响起,乡村里的百姓就会成群结队蜂拥而至,把戏场围得水泄不通。慢慢地人们都会哼上几腔宛梆,流水、导板、扬腔、哭滚白、工字调等调式哼得有滋有味,而夏夜乡场上更能感受到人们对宛梆的热情。
乡村的夏天是炙热的。只有到了夜晚,乡场上的风景才真正体现出乡村夏夜的别致。各家各户在门前的场上,搁放了桌子、凳子,搁放了竹床、软床,家里的女主人先端起洗脸盆,在场上洒些水,免得扫地涨灰,用扫帚将场子打扫干净后,就端出做熟的热菜、馍饭。老人们则大声把孙子喊过来,围坐在桌子旁,等着劳碌了一天的男主人回来,手里还拿了几把蒲扇,一边扇风驱热,一边帮小孩们拍蚊子。男主人终于踏着暮色回来了,女主人也喂好了牲畜,解了围裙走出来,一家人才正式吃夜饭。
这似乎是每个夏夜的序幕。等吃完夜饭,女人们端走了空盘空碗,抹净了桌面去洗刷时,夏夜的乡场上才真正热闹起来了。那时没有电视,人们便围到一处,端了长凳拎了小凳随意坐着,会乐器的汉子则拿出板胡、二胡、梆胡等拉开了宛梆调门,有人就开腔唱起了学来的宛梆段子。这个唱罢那个唱,“是腔不是腔,只管往外夯”,自得其乐,图个高兴。也有在业余剧团演过戏的男女,唱起来格外有味,赢来一片叫好声。如果是明月夜,这种氛围愈加浓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唱得格外抱劲儿,九腔十八调在整个乡村回荡,村外小树林里一对对恋人,听着这样的旋律更显得缠绵悱恻……
这样的日子一直延过漫漫长夏,直到阴历八月十五才停歇。“中秋节”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大,这也是夏夜乡场聚会的最后一晚。几乎是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特别是年轻的后生们,一个个攒足劲儿,亮开嗓子,声情并茂,把学来的一些宛梆名段唱得像模像样,一个胜过一个,仿佛是自设的擂台赛。有唱得好的后生,还被招到县里宛梆剧团当演员。
许多年来,乡村夏夜里美妙的宛梆旋律,悠悠飘荡的九腔十八调,一直萦绕在我的耳际,如陈年的老酒,时间越长,越醇香无比。

哟,宛梆,给乡村人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呵,九腔十八调,是那样地婉转动听……
文稿 内乡县文广旅局 王国庆
编辑 内乡宛梆 朱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