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13503907698

联系人:武团长

地址:内乡县城关镇临湍路68号

邮箱:nxwbbhzx@163.com

手机:13503907698

网址:www.nxxwbjt.com

当前位置:内乡宛梆 >> 新闻中心>>正文

那年体验宛梆生活

来源: 作者: 热度:Loading... 日期:21-06-21, 07:33 AM

2007年的春天,宛梆人真切感受到了一种关爱和鼓舞。春节刚过,内乡县委、县政府就以内发【2007】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向宛梆剧团学习的决定》,给宛梆剧团荣记三等功,还利用县三级干部会议,组织举行了宛梆事迹报告会。一时间,全县掀起了学习“宛梆精神”的热潮,许多单位组织员工深入剧团实地体验,与演职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了宛梆人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我也跃跃欲试,做好了跟团下乡的准备。


 7月的一天,清晨6点我早早起来赶到宛梆剧团。太阳刚刚升起,路上行人稀少,空气中弥漫着暑热。装满戏箱、音响设备、舞台设施及锅碗瓢盆的货车已出发了,我和30多位演职员坐上一辆很旧的大客车。车厢里显得很拥挤,也很闷热,因我在文化局工作,演员们都认识我,就让我坐在车厢前面,免得受颠簸,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这次演出地点是新野县江黄集村,3天6场戏,庆寿演出。客车吃力地行驶着,在崎岖不平的乡道上颠簸着,可演员们又说又笑,显得十分轻松。中途撵上了货车,两辆“老爷车”哼哧哼哧地喘着粗气,好在路上没出毛病,终于在上午11点多到达了演出地点。

      演出现场是一个废弃了的空地,坑坑洼洼,杂草丛生,车辆停好后,演员们便开始搭建舞台,这是演出过程中最辛苦的体力活。此时,太阳已升至中天,气温有30度左右,人站着不动就出汗。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所有演职员都在忙碌着,有的搬道具,有的扛钢管,有的抬木板,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没有人叫苦叫累。我仅是帮着把剧团自带的粮食、蔬菜提到离现场不远的一处村民院子,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头晕眼花了。一小时后,原来堆放在车上的7吨多重的道具,变成了一座虽然简陋但非常实用的演出舞台。几个男演员爬上6米多高的舞台顶部,安装各种演出用的道具,其他演员纷纷从车上取下自己的行李,暂到安排的住处歇息一下。

这次演出,演员们住在放了暑假的小学里,幸好学校有十几张床,20多个女演员挤在一个房间里,热得像蒸笼一样。一演员说,这样的住宿条件已经很好了。很多情况下,演员们都是在屋子里铺上厚厚的麦秸,在麦秸上铺上自己的被褥,就算是床了。年轻的演员夜里要睡在舞台的四周,看护演出设备。

      就在演员们搭建舞台的时候,两个专门做饭的师傅已在村民的院落里支起了锅灶,做好了饭。这顿饭是馒头、稀饭、炒土豆,我和每个演员一样,拿着两个统一发放的搪瓷碗盛了饭。没有餐桌,演员们就蹲在墙边,安静地吃饭,谁也没有抱怨饭菜简单。带队副团长怕我不习惯蹲着,就从老乡家里拿了一个凳子给我,并安排我住在这个老乡家的西屋。

      也许是今晨起得早,我睡的很沉。一觉醒来,已是下午3点了。听到一阵锣鼓声,连忙爬起来赶到演出现场,戏已经开演了。演员们2点多就已在简陋的后台化好妆,演出的剧目是传统戏《花打朝》,讲述程咬金的妻子等人金殿面圣,救下小将罗通的故事。台上,演员们个个严谨认真,一招一式准确到位,唱腔时而激越,时而婉转,宛梆独具特色的“唧唧腔”脆响在热风中;台下,500多名观众显示了宛梆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气”,不仅有本村的,附近村庄的很多人也扛着板凳过来,远处还有骑自行车、坐拖拉机赶来看戏的。

       此时是当天最高气温,预报有35度,观众大多摇着蒲扇坐在树荫里,只穿一件衬衫的我已是汗流浃背了,而演员们在演出戏服里还要穿上棉坎肩,一方面棉坎肩可当做垫肩,穿上戏袍后好看;另一方面避免演出时出的汗水将戏袍浸湿。由于是露天演出,为了换装方便,所有演员都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不管天气多么炎热,都要穿着秋裤,否则换装就是个问题。每个演员下来,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赶快端起大水杯使劲喝水,接着又上台演出。演员们按部就班轮番上场,因是首场演出,演得十分抱劲,村民们看的非常开心,精彩处掌声不断。可饰演跑龙套的四个演员需要一直站在台上,烈日下一个演员开始出现中暑征兆,突然晕倒在舞台上。台下一片哗然,台上演出依然进行,丝毫没受到影响。带队副团长赶忙把这位演员搀下舞台,此时台上的四个小兵变成三个,由于别的演员来不及化妆,中暑的演员在后台休息一下,喝些水,就又回到舞台上,直到演出结束。这一幕令我感动,但很心疼。带队副团长对我说:“这种现象经常发生,演员们都已习惯了。”我听了心里更不是滋味,眼睛有些潮湿。在与他的交谈中,我还知道了更多感人的事情:



剧团有一个女演员,由于特殊原因,女儿自幼随她走乡串村,渐渐地竟会背妈妈的一大半戏词。到不上学不行时,才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可不到半年时间就换了6家幼儿园,因为剧团人接送孩子没个准点,老师总不能每次为了一个孩子都等上几个小时吧!更重要的是孩子一想妈妈就会偷偷跑出来,老师们担不起这个责任呀,这期间已丢过三、四次了。2005年腊月的一个下午,剧团正在镇平县曲屯镇演出,这个女演员突然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又不见了,快回来想办法找孩子。”等她匆匆从镇平赶回来,老师已在剧团门口等了两个多小时。那天晚上,天很冷,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还夹杂着雪花。她一边推着自行车找遍孩子可能去的地方,一边沿街哭着喊着女儿的名字。两个小时过去了,绝望的她只好回家找邻居想想办法。快到家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蜷缩在大门旁的一个角落里睡着了,身上已落满厚厚的雪花。她发疯般地冲了上前,紧紧把女儿搂在怀里,暖了好一阵子,孩子才“哇”地哭出声来,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你可不走了吧?”她痛哭失声,无言以对。

       台上演员不容易,台下服务人员也不容易。2003年农历正月,乍曲乡王井村的庙会赶到了一个雨天。按照合同约定,剧团把舞台搭在半山腰上,当冒雨把下午的戏演完,留下了看台人员,演员们就赶着下山回家。第二天早上,天还黑着,风却刮得“呼呼”响。炊事员王师傅用三块大石头支起了铁锅,开始炸油条,为演员们准备早餐。当油条炸到一半时,只听见“咕咚”一声,后台压棚的一个石头,被风刮的从上边滚落下来,不偏不倚地落到锅里,把锅砸了一个大洞。一锅油漏完了,万幸的是正在揉面的王师傅没在油锅前。当演员们赶到吃早饭时,只有冰冷的油条,也没热汤喝,看到的是那口烂锅。这时,王师傅自责道:“都怨我,这半山上也借不来锅,大家先凑合一顿,我这就下山去,晌午给你们改善,吃肉丝捞面。”说完,他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低着头,踏着泥泞的小路,饿着肚子径直下山了。但那天早上的凉油条,大家吃得特别快,也感觉特别香。

听着这些宛梆人的故事,我的眼眶盈满了泪水,晚饭也吃的很少。晚上8点半演出开始不久,突然天上电闪雷鸣,不多时下起了大雨。演员们又是一阵忙碌,拿塑料布将音响设备、演奏乐器盖住,收起外面挂着的演出服装,但有些观众不愿离去,带队副团长果断决定:“继续演出!有一个观众也要演!”就这样,天上下着大雨,舞台上下着小雨,演员们又开始一丝不苟地演出。结束时已是10点半了,回到住的房间,想想宛梆演员们的艰苦与劳累,我一夜难以入眠……

       第二天上午演出《黄鹤楼》,这是一出文武大戏,虽然天气更加闷热,但观众依然不少,演员也非常投入,现场掌声不断。11点刚结束,听到一阵喇叭声,原来是我所在的单位——内乡县文化局的领导来此慰问演职员,这也是多年形成的一种习惯,只要宛梆剧团在外县演出,局领导都要专此看望,并带来了几十斤猪肉、面粉、饮料等物品。我赶忙上前握手,来不及卸妆的演员们也纷纷围拢过来,鼓掌欢迎领导们的到来。

       一小时后,因局里有公务需要我这个办公室主任处理,原计划体验三天的我,只得和局领导一起回程。在车上,我一言不发,仅仅跟团一天半的时间,我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好像有什么堵住似的,令我陷入沉思。局领导意识到此次宛梆体验,肯定有什么触动了我,也不向我发问,任我一路沉默。

     此后的日子里,对人生、对工作、对事业、对友情,我想了很多很多,自己也变得沉稳、踏实、温和多了……

文稿 内乡县文广旅局 王国庆

编辑  内乡宛梆  朱冰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24小时热线:13503907698 网址:www.nxxwbjt.com  豫ICP备19025939号-1